从围垦看温州沿海产业带潜在优势 |
刚刚改动过的新版温州地图,在不久的将来,也许又要作重大更新了。 翻阅新近出台的《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(送审稿)》,到2020年,我市在建及即将开工建设的围垦项目将有33项、总面积374.3平方公里,相当于温州目前建成区面积的两倍。 随着围垦造地的深入推进,又一个“温州”正踏潮而来,撑起沿海产业带发展的一片新天地。 围出了发展空间 没有空间,就谈不上潜力。宝贵的后备土地资源,正是沿海产业带的潜在优势。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,温州永强机场的跑道,是“铺设”在滩涂上的。几十年前,这里还是潮涌浪翻的海滩。 在滩涂上建成的,还有会展中心,滨海大道,以及一批电力、通信、港口、交通等基础设施。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,都得益于围垦造地。 土地,这个当前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,是难解之题,也是必解之题! 但对温州的发展空间问题,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:一方面是陆域土地资源紧缺,发展空间十分狭窄;另一方面,温州海涂资源丰富,围垦造地潜力很大。 温州的陆域海岸线长355公里,海岛岸线长661公里,滩涂资源面积97万余亩,从理论上看,围垦造地的空间很大。 建设沿海产业带,基础在围垦,潜力也在围垦,这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。 从2003年以来,我市掀起了新一轮围垦造地的热潮,先后有17项、18.25万亩围垦工程开工建设,建设面积、完成投资每年不断刷新纪录。 根据最新修编的《海涂围垦总体规划》,我市的围垦工程项目规划共分三期进行建设,规划范围北至乐清市湖雾跃进水闸,南达苍南县沙埕虎头鼻,还包括洞头列岛的沿海滩涂和瓯江、飞云江、鳌江河口的部分江涂。预计到2020年,将完成300.1平方公里的围垦。 空间就是潜力,空间就是希望。如同利弓般的温州海岸线,将会更像一张满弓,给温州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带来更大憧憬。 围出了科学精神 庞大的围垦任务,相当于要求把海塘线以每年近40米的速度向外拓展。在这个数字后面,围垦工作的科学与否,将直接关乎海洋生态、围垦工程的本身。 “确实有一些人士担心围垦会破坏海洋环境。”水利局围垦处沈林杰告诉记者,“但我市的围垦是建立在科学评估之上,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。一句话,我们既要围垦,更要海洋生态。” 我市近年实施的围垦工作,都经过专门机构的科学论证。在确定5年围垦规划时,我市请国内水利最高学府——河海大学作了《温州围垦工程建设对海洋水沙环境的影响》的专题调研,同时还参照浙江省有关海洋生态维护的标准进行实施。 每一个围垦项目在实施前,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,依照滩涂的构成,对可能造成的后果采取预防性的措施。通俗地说,就是采取围垦一段、空置一段的办法,等到空置段的淤积具备新的围垦条件后,再度利用。 在围垦过程中,我市不仅仅追求土地的增量,更兼顾海堤建设、滩涂绿化、围垦区内水利建设等。如标准堤塘建设就有效保护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在围区综合开发过程中营造防护林绿化带,强化了海堤防台抗台能力。 作为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先行示范区,民科基地自去年9月份拉开建设序幕以来,在施工工艺上,对填土、吹沙、吹泥三种方案进行比较,最终确定以临时航道疏浚与吹泥软基处理结合的方案,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少、经济效益最佳的效果。 可以预见,在未来的温州,沿海产业带不仅有风格独特的产业群和充满活力的城镇群,而且有风景优美的景观廊。 围出了可观效益 “围垦工程扩大了温州的版图,无论从解决瓶颈制约,拓展城市空间,还是发挥海洋资源优势,加快海洋经济发展,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”市沿海产业带建设协调办公室主任梁超的话语中透出兴奋。 逐渐变大的温州,已经从围垦造地中获得巨大的产出效益。 根据围垦统计年报:从1950年至2007年底,我市完成围垦项目262项,合计面积21.63万亩,相当于再造了12个七都岛。2007年,围垦区实现生产产值247亿元,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.5%。 与老城区不同,在这张滩涂白纸上,将可以真正做到规划先行,高标准、高起点地绘出温州沿海产业带的形象。 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是沿海产业带发展的重要支撑。整个沿海产业带规划安排重大项目200项,总投资约2700亿元。无论是临港产业,还是现代服务业,或是城镇体系建设,围出来的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,将成为未来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,一个新的振奋点。 全力加快围垦工程建设进度,不仅事关温州当前发展,也事关温州子孙后代的事业。 据了解,2009年,我市将计划完成浅滩一期(3.05万亩)堵口合龙,争取瑞安丁山二期、乐清乐海、平阳西湾南片围垦(共2.5万亩)实现堵口合龙,争取开工建设浅滩二期、苍南大渔湾一期、龙湾二期、洞头大小门岛际一期和洞头环岛西片围垦等一批项目。 围垦造地,正成为通往温州未来发展的起点和栈桥。 |